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莅临我院举办《人类学与多民族研究》专题学术讲座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2/11/23 12:55:00
2012年11月15日晚,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徐新建,在四川音乐学院梧桐楼三楼学术厅,为我院师生举办了《人类学与多民族研究》专题学术讲座。研究生部、音乐学系、作曲系、电子音乐系和钢琴系相关领导与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研究生部张雪娇老师担任讲座主持。
徐建新,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曾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文学人类学、影视人类学和广播电视文化等。著有《从文化到文学》、《西南研究论》和《苗疆考察记》(等相关学术论著。
作为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学者,徐新建教授希望从人类学角度入手,与多民族研究形成一个共同话题,以期引起相关人类学问题的探讨,并可能更细化地从音乐的角度来揭示和反证人类文化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从而架起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提醒在座听众的“跨学科”意识。
讲座伊始,徐新建老师从他自身的学科专业点切入,把人类学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前沿做了一个梳理。并提出了本次讲座的一个前提思考:人类学是什么?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多民族?为契合讲座主题,徐新建老师主要是从“简单介绍人类学”和“以人类学为工具、视野来关照作为研究对象的多民族”两个方面来探讨。介绍人类学方面,徐老师首先强调了人类学的学术地位,称其为西方现代性知识的核心话语,并引经据典的举例出人类学对现代某些学术理念以及思想性质的巨大影响。接下来,徐老师从词源学角度和相关工具书的英语原文解释了人类学的含义。然后,徐老师展示了现代学术界公认的人类学划分类型,主要有北美人类学四分类型:体质、考古、语言、文化。以及欧洲人类学三分类型:生物、文化、哲学。根据上述相关划分类型,结合具体的学科知识,并以现存历史资料为参考,对不同学科对“人”的定义取向性差异和其带来的延伸思考做了深入的讲评。就“多民族”问题,徐老师以探讨“中国人的源流”为例,集中阐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历史价值观的区别,怎样影响到我们自身对“中国人”一词的具体定义,并引发对“究竟谁才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源头在哪里?”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最后,具体到音乐文化方面,徐老师以“侗族大歌与多声部合唱”为例,解释侗族大歌的功能作用、适用范围演唱方式和对象等与现代专业音乐的差异和影响,并对随之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和问题做了自己的评价。无论是人类学理论知识还是多民族的研究,徐老师在对其讲述之中穿插了对具体音乐理论和现象的说明,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学对我们音乐专业的影响,以及作为音乐工作者对多民族音乐文化发掘,跨学科意识理念的建立,和以音乐为契机反证思考人类文化与人的本质的思考。
整个讲座徐新建老师以其幽默睿智而通俗实用的语言和简单的音谱图像等资料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学术成果,对我们音乐工作者的研究视野、理念的开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参与讲座的各位师生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徐新建老师的衷心感谢。
指导老师:甘绍成教授